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 > 专题论述

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途径、着力点

文 | 叶贞琴(农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这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世界强国,无一不是农业强国。当前,我国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提质增效,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我国农业的显著特征——大而不强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耕文明曾长期领先世界,但近代以来逐渐落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特别是近年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连跨两个千亿斤台阶,2013-2016年连续4年稳定在6000亿千克以上,重要农产品丰产丰收、供应充足,农业现代化取得显著成就,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3%。所以我们经常骄傲地讲,中国用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体量虽大,但基础仍然薄弱,质量效益还不高,显著特征就是大而不强。


  所谓 “大”:一是总量大。201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162.4亿千克,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6倍,约占当年全球总产量的1/4。二是品种多。粮、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鱼等,应有尽有,品种丰富,且产量大都稳居世界前列。三是类型广。我国地域面积广阔,从海南的热带农业,到黑龙江的冷凉农业,跨度很大:既有传统农区、半农半牧区,又有草原牧区、海洋渔场,类型多样。


  所谓 “不强”:一是规模小。我国人多地少,目前人均耕地1.5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全国2.3亿农户平均承包集体耕地7.89亩,承包或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有2.1亿户。美国家庭农场平均经营2400多亩,是我国的300多倍;即使是日韩等东亚国家,规模也比我国大十几倍。二是竞争力弱。近年来,我国农业受到成本 “地板”、价格 “天花板”挤压和补贴 “黄线”、资源环境 “红灯”约束,目前国内大宗农产品的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据统计,2006-2014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生产成本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5%、9%、10.4%,三大主粮国内批发价自2013年下半年起持续高于进口到岸税后价,且价差不断拉大。三是效率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有数据表明,我国用30%的劳动力创造了占国内生产总值9%的农业产值,美国仅用2%的劳动力就创造了2%的农业产值。形象地说,我国用30个人种地才能养活全国100个人,而美国仅用2个人种地就能养活全国100个人。


  综上所述,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虚胖不行”。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机遇,在现有基础上再向上迈一个新台阶,那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就很可能被其他强国 “攻城略地”。所以,我们只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途径——推动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期。怎样建设农业强国?不能在原地不动使劲轰油门,而是要减速换挡、增强动力,加快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转型:一是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过去,我们依靠大水漫灌、化肥撒施等粗放经营方式,换来了产量快速增长,但这不可持续。今后,要尽快转到注重喷灌滴灌、精准施肥等集约经营方式上来,实现少投入、多产出。
二是由面源污染型转向生态友好型。过去,我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开发农业资源,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农业发展欠下了生态环境账。今后,要在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基础上,将农业资源的保护和节约集约使用摆在突出位置,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节约型农业。
三是由小而全型转向区域协调型。过去,农业大都是小而全、多而广,全而不强、多而不优。今后,要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真正做到少而精、专而强,实现 “一招鲜、吃遍天”。


  升级:一是从 “产量为王”升级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过去,增产是农业的首要任务。现在,我们解决了 “吃得饱”“吃得好”问题,人民群众转而盼 “吃得安全” “吃得环保”,必须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利用好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快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二是从单纯种养环节为主升级到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过去,农业卖的是 “原字号”农产品,赚的是汗水钱。今后,要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 “乘数效应”,纵向延伸产业链、价值链,横向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从 “卖产品”转向 “卖环境” “供服务”,使农业不仅能 “止饿饱腹”,还能 “养眼洗肺”。
三是从注重土地产出率升级到更加注重劳动生产率。过去,我们习惯于精耕细作、种地像绣花,一块地种二、三季,水土资源绷得很紧。现在,要在提升核心产能的基础上,通过轮作休耕等缓解土地压力:同时,大力推进机械化,解放劳动力,降低劳动成本,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巩固与创新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由大变强,要找准着力点。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 “加快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总体要求,一方面,要坚持和巩固已有好基础,另一方面,要不断改革创新,积极培育新动能,但不能强掉头、急转弯,否则就会失衡甚至侧翻。重点抓好 “五个一”。


  (一) 打造一支队伍
  现代农业发展,关键在人。我国基本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在农业经营主体扶持上,既要巩固队伍,更要创新队伍。巩固队伍,就是要保护和引导传统农户。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认识到,在长期内,普通农户还是基本主体、基本力量”“绝不能忽视普通农户,我们补贴也要注意到这个问题”。要通过周到便利的社会化服务把农户经营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创新队伍,就是在坚持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打造农业经营新主体,“以解决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管、订单农业等多种方式,培育一批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击队和生力军。


  (二) 建设一方良田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是发展农业的首要任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推动农业转型升级,要在巩固原有产能的基础上,建设新产能。巩固原有产能,就是要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建设新产能,就是在全面推进生产能力建设的同时,聚焦政策光圈,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不断提升口粮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使之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 “压舱石”。


  (三) 用好一双翅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此,要在巩固现有科技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创新科技应用领域,大力实施科技强农战略。巩固科技应用成果,就是巩固和利用好现有农业科技物质装备条件,充分发挥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的集成组装作用,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创新科技应用领域,就是要注重对信息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新科技的研究和应用。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对各产业的影响剧烈且深远。“互联网” “物联网”等技术已渗入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智慧农业”对完善农业预警体系、提高生产智能化水平、创新经营方式、推进产品流通和质量可追溯等方面潜力巨大,当前应深入推进 “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主动适应科技创新给农业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借助科技 “翅膀”实现建设农业强国之路上的“弯道超车”。


  (四) 完善一个体系
  农业是弱质产业,面临自然、市场、质量安全等多重风险。推动农业转型升级,要在巩固政策体系的基础上,推动政策创新。巩固政策体系,就是巩固和完善现有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保持政策连续性,提高精准性和指向性。推动政策创新,就是在巩固原有政策框架基础上,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既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又兼顾农民利益:鼓励创业创新,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引导经营主体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多样性、多层次、个性化需求:不断加大政策创设力度,当前,重点要探索建立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补贴,健全以省为重点、县为主体覆盖全国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创新农业科技支持政策等。


  (五) 优化一个布局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千差万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既要巩固原有优势产区,统筹发挥各地资源禀赋,加强区域品牌建设,提升各区域特色农业附加值,做到 “地尽其利、物尽其用”,又要在巩固现有优势产区的同时,进一步按照市场化、可持续的原则,挖掘专业化分工、生产力布局新潜力,推动区域布局2.0版,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行区域分工的战略再平衡,当前要大力推动农牧交错带、东北地区等结构调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服务内容 | 广告规格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联系电话:13910411339    邮箱:1708193630@qq.com
www.food-sources.com    食品资源 Food Sources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5-2024
技术支持:上海纯点网络 沪ICP备170543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