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 > 专题论述
碳达峰、碳中和赋能乡村振兴: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摘要:乡村振兴是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在农村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赋能作用。本文在厘清乡村振兴总要求内涵基础上,明晰碳达峰、碳中和分别通过引导农村产业兴旺行稳致远、为农村生态宜居保驾护航、推动乡风文明再上台阶、为乡村治理提供有力支撑和促进农村生活富裕更有质量等机制赋能乡村振兴。但同时面临着农业低碳高效生产技术普及率低、偏重村容村貌整治忽略第二、三产业运行管理、农民低碳减排主观能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的法制化相对薄弱和短期内存在影响农民生活富裕的潜在可能等现实困境。为了进一步深化碳达峰、碳中和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作用,应采取增强低碳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激发农民群众对第二、三产业运营的监督作用,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科普宣传增强农民减排意识,建立健全农村低碳减排法制建设和避免长期目标短期化等措施。
一、引言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必须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乡村振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中党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从产量导向阶段转向质量导向阶段,从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阶段转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阶段。我国越来越重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尤其是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这已经成为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及居民身体健康等具有重要影响。农村是我国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是我国推进碳减排行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场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兼顾农村碳排放问题,能否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决定农村是否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碳达峰、碳中和为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对乡村振兴具有积极赋能作用。 从现有文献角度来看,围绕乡村振兴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文献众多,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与乡村振兴之间关系的讨论相对较少,并只侧重于某个角度的讨论。包括农业碳排放绩效的测量、从增长主导效应与减排退耦效应角度讨论中国省域农业的碳排放、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以低碳带动农业绿色转型视角下中国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其减排路径、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角度讨论乡村环境质量的困境与出路、低碳视角下农业集约化、绿色化与资源再生化的实现机制等视角。本文试图从碳达峰、碳中和视角对乡村振兴进行研究。
二、碳达峰、碳中和赋能乡村振兴的机理分析 (一)乡村振兴总要求的基本内涵 乡村振兴既包括农民物质生活方面的发展进步,又包括精神生活层面不断提升,其内涵非常丰富,简言之就是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科学把握乡村振兴总要求能更深刻理解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不仅指农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也指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以及第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产业兴旺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指农民生产生活的空间规划合理,环境优美,美丽乡村建设正是对这一要求最直接的实践写照。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精神目标,保持好、发扬好循环利用、勤俭节约等优秀传统乡村文化,摒弃资源浪费的不良风气,形成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的环保意识,有利于打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村治理有效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治理有效的重要支撑点,碳达峰、碳中和是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乡村治理有效增添力量。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只有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物质富裕是不完整的生活富裕,必须践行好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要求,实现精神富裕,才能实现生活富裕的要求。
(二)碳达峰、碳中和与乡村振兴:机理分析 1.碳达峰、碳中和引导农村产业兴旺行稳致远。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实施能够指引农业发展方向,优化农村第二、三产业项目准入,助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只有实现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才能推动农村产业兴旺行稳致远。 一是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引导农业发展低碳化,有利于农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农业是乡村的基础产业,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必要环节,农业低碳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数据显示,农业释放的温室气体占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0%,年排放量相当于150亿吨二氧化碳,从全球来看农业生产碳排放量非常大。高投入与低效率的农业发展模式不满足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以碳达峰、碳中和引导农业经营朝向节能减排方向发展。一方面,以碳达峰、碳中和引导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应用推进农业生产低碳化。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为39.2%,比2017年的利用率提高了1.4个百分点,可减少70万吨尿素投入量,据测算可减少65万吨煤炭投入。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物资投入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碳排放。但以往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更多是凭借经验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导致化肥、农药等过量投入进而造成过高的碳排放量。以碳达峰、碳中和引导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应用,通过检测土地肥力、湿度等具体情况进行科学施肥能够有效节约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畜牧养殖业中粪污排放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通过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引导养殖户利用沼气工程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等将养殖粪污变为有机肥,能有效降低畜牧养殖业碳排放,这是畜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以碳达峰、碳中和引导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机械设备能源消耗。细碎化农业经营不利于应用大型农业生产设备,只能使用小型农业器械碎片化作业,无法实现连续作业,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引导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等设备的工作效率及高效农业机械等生产设备的推广应用,比零散、间歇性地使用小型农业生产设备进行农业生产时消耗更少资源和释放更少碳排放。此外,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降低单位产量的碳排放量。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导向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引导土地流向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将有利于降低单位产量碳排放,推动碳排放强度下降。
二是以碳达峰、碳中和指导第二、三产业准入项目选择,促进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农业是产业兴旺的基础,但单纯依靠农业发展无法实现产业兴旺目标。深入推进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并实现与农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有效路径。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指导提高非农产业项目准入门槛有利于在农村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科学的产业体系,实现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指引选择产业项目,可以避免高污染高排放的第二产业项目落地农村。在农村引进落后产业项目虽然可能谋取短期经济利益,但不利于农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缺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指引,部分农村可能引进具有较高能源消耗的加工制造业项目,这些产业项目往往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不具有成本优势和品质优势,不符合农村产业的未来发展要求,不利于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指引选择加工制造业项目,可以有效避免在农村引入无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夕阳产业,从源头上保障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指引在农村引进生态友好型第三产业,能有效避免第三产业无序发展。服务业是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指引在农村引进服务业,能避免对农村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第三产业无序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乡村旅游要以保护原有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为基础,而不能无限度地开发旅游资源而破坏自然环境。树木等植物能够通过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而降低碳排放,但大量砍伐树木来修建民宿、餐饮、游乐设施等项目都将不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农村第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此外,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指引有利于选定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竞争优势及可持续性的发展非农产业项目,推动这些项目与农业融合发展,能有效实现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2.碳达峰、碳中和为农村生态宜居保驾护航。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产业的低碳化导向是实现生态宜居目标的基本途径。当前农村的环境污染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碳排放,进而影响到乡村的生态宜居。因此,通过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约束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产业发展的行为,能够为农村生态环境宜居保驾护航。
一是以碳达峰、碳中和约束农民生产生活行为。一方面,改变农民生产行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农业活动碳排放量约为8.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7%,其中化肥、农药使用、动物肠道发酵及畜禽粪便是农业生产中碳排放主要来源。在农村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能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使用农药、有效实施秸秆还田、提高禽畜粪便有机肥利用率,对于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和促进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改善农民生活行为。农村居民生活垃圾也是不可忽略的农村碳排放源,日常生活中的厨余垃圾、废旧衣物等处理不当都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农民日常生活中使用秸秆等非清洁能源和燃烧化纤制品、塑料制品等白色垃圾也是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的来源。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约束,促进人们减少生活垃圾排放,合理收集残余食物等有机垃圾并进行资源化利用,对废旧衣物等化纤制品、购物塑料袋等塑料制品集中收储进行科学处理,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进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二是以碳达峰、碳中和约束农村第二、三产业生产行为。随着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第二、三产业及其与农业的相互融合不断深化,由此带来的农村污染问题已不可忽视。农产品初加工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产生的污水、废气、废渣、白色垃圾等问题影响农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约束,引导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农民生活的加工制造业进行技术升级、实现低碳转型,减少废弃物排放。以双碳目标为指引推进农村服务业发展能有效避免上述环境污染问题,提高农村服务业发展质量,农村第二、三产业的有序规范运行是农村生态宜居的前提。
三是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指引低碳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是生态宜居的空间载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指农村外在环境的表现,更应注重内在的生态系统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环境需要政府、农民及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政府要发挥规划和引领作用,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指引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通过低碳化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建设与农村产业发展及生态保护协同共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农民提供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农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主体,应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指导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共同推进村容村貌提升、道路整治、厕所改造及公共环保设施完善,以实际行动践行美丽乡村建设。其他社会力量也应在碳达峰、碳中和引导下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一个短暂的阶段性目标,而是一个需要持续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只有坚持碳达峰、碳中和指导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美丽乡村建设,助力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
3.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农村乡风文明再上台阶。乡风文明是农民内心精神生活的外在表现,在农村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有利于引导人们从主观上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消费理念及环保意识,助力农村乡风更加文明。
一是碳达峰、碳中和引导人们形成文明的生活习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日益增加,不合理的处理方式将造成环境污染,并加重农村生活的碳排放量。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指导在农村加强因生活习惯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宣传,深化农民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加大低碳减排相关知识宣传,引导农民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形成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的自觉意识。
二是碳达峰、碳中和引导人们形成文明的消费理念。消费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过程,消费理念会对人的消费行为起到调节作用。消费理念的形成受消费主体周围环境及其对社会认知的影响,在农村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能引导农民形成低碳消费的理念,并进一步引导农民形成低碳化的消费行为。例如,使用可重复利用的购物袋,减少使用难以降解的塑料购物袋,降低白色垃圾处理的碳排放。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减少煤炭、天然气等燃料使用,降低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宴请就餐不讲排场、比气派,避免因铺张浪费而造成大量生活垃圾,减少生活垃圾造成的碳排放。
三是碳达峰、碳中和引导人们形成文明的环保意识。在农村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有利于培养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随着农民对环保意识的不断重视,他们不仅关注自家院落的环境问题,也更加强调村庄公共区域环境的优美,并主动制止各种不文明的环境污染行为,监督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行为,在农村形成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良好社会风尚。
4.碳达峰、碳中和是农村治理有效的重要支撑点。碳达峰、碳中和为农村治理主体提供了决策依循,为农村治理体系构建提供指引,是农村治理有效的有力支撑。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农民对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农村治理的重要目标。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依循进行乡村治理,能够更好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诉求,推动农村治理水平的提升。
碳达峰、碳中和通过赋能“三治”增加农村治理经验。“自治”是农民作为管理者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主决策、相互监督的过程,农民个体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只要碳达峰、碳中和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个农民群众中去,就能在农村自治过程中发挥作用,引导农村自治目标与广大农民期望相一致。“德治”是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基于共识的乡村治理方法,这就要求农民群众要有共同的规范认同。农村发展低碳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也是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方面,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可以引导农民形成低碳环保的共识,这为实现有效德治提供道德准则。“法治”就是在乡村治理中用法律法规衡量、规范人们的行为,实现农村治理的法治化,有法可依是农村治理法治化的基础。根据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强化生态环境立法,在与国家宪法及相关法律不冲突的情况下制定与地方实际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把碳达峰、碳中和的理念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呈现,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能有效促进农村生态环保治理水平。因此,碳达峰、碳中和通过“自治”“德治”和“法治”不断提高农村治理的水平。
5.碳达峰、碳中和确保农村生活富裕更有质量。农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生活富裕就是让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质量持续改善,农民的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更强。只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全面富裕才能实现农民高质量的生活富裕。新发展阶段,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农村不能延续以往的粗放发展模式,而是既要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又要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乡风建设更加文明、乡村治理水平更加高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是物质生活富裕的重要内容,而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精神生活富裕的重要内容。碳达峰、碳中和通过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在客观上约束农村各项高能耗、重污染的生产生活活动,促进农村打造良好的宜居环境。通过约束农民生产、生活、消费行为,引导人民在主观上形成文明的理念,促进形成低碳减排的文明乡风。通过为农村治理提供决策依循,助力农村治理效率提升。最终促进农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富裕的全面富裕,推动农村实现高质量生活富裕。
三、碳达峰、碳中和影响乡村振兴的困境 (一)农业低碳高效生产技术普及率低 在农村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具有引导低碳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效低碳农业技术的普及仍处于较低水平。以化肥使用为例,分散的农户还不具备根据土壤墒情科学施肥的知识技能,无法测量所种植土地的肥力情况就不能了解土地的真实墒情,只能依据经验或者参照周围邻居的做法确定施肥量。2015年,时任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曾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种植的化肥使用量为亩均21.9公斤,远远高于8公斤这一世界平均水平,分别是美国、欧盟的2.6倍和2.5倍。在目前农业技术条件下我国农业生产投入量、排放量仍然较大。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数据显示,2016年和2018年我国农业碳排放量分别为8.85亿吨和8.7亿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技术进步既包括生物技术、机械技术及化学技术自身进步等硬技术进步,也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各投入要素的配置优化等软技术进步。无论硬技术还是软技术都存在未得到有效应用的问题。在没有先进农业技术指导的情况下过度强调降低化肥投入,很可能出现投入过低的情况,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短期内影响农业发展。
(二)偏重村容村貌整治忽略第二、三产业运行管理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水平不断提高,厕所革命持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增加,有效促进了农村生活环境的不断提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第二、三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环境保护带来了压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引导农民低碳生产生活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产业发展运行中发挥的约束作用仍然有限。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出于对经济目标的追求缺少对第二、三产业项目运行的有效管理,在第二、三产业运行管理中未很好体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要求,仍然有大量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违规运营。废气排放不达标、废水偷排、废渣随意堆砌已经成为威胁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
(三)农民的低碳减排主观能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农民是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主体,个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乡风文明建设进程,而农民的文化水平与道德素养参差不齐,对低碳减排问题的认知也存在较大差异。虽然总体上农民的低碳生活习惯、消费观念、环保意识已经有了一定提升,具有一定低碳减排的自觉性,对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他们对于低碳减排的认知水平仍然较低,低碳减排的主观能动性比较弱,有待进一步提升。例如,垃圾分类意识比较弱,虽然部分农村地区能做到生活垃圾集中收储、统一处理,对农村环境改善具有极大促进作用,但是将厨余垃圾、废旧衣物及庭院清洁等各种生活垃圾混合收储,部分可以用作生物肥料的有机垃圾未得到合理处理,增加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压力,增加了由此引起的碳排放。进一步提升农民低碳减排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农村形成低碳减排的文明乡风。
(四)乡村治理的法制化相对薄弱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农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农村“自治”“德治”水平也不断提高,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村法制建设方面仍然有待提高,尤其是对农村环境污染的依法治理比较薄弱。国家将“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明确列为2035远景目标。2021年10月24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做出了顶层设计。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具体细则,但尚未形成关于农村碳减排治理的相关具体法规。目前农村碳排放已经呈现为多种排放源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既有农民生活产生的排放污染,又有农业生产的排放污染,还有工业生产的排放污染,环境污染等造成的碳排放治理难度不断增加,针对农村污染治理的相关法规分散在《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森林法》等法律中,缺少专门针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而且基层执法人员力量比较薄弱,乡镇缺少生态环境、碳排放等监管机构,仅依靠县级部门的监督,存在明显执法量不足、执法效果低下的问题。
(五)碳达峰、碳中和短期内存在影响农民生活富裕的潜在可能 从长期角度来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利于部分农业及第二、三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民生活富裕不断向前迈进。但短期内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对立性,经济快速发展往往会带来更多污染排放,过度强调低碳减排则会阻碍经济发展。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短期内可能出现不利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现象。一方面,短期内不利于部分新的非农产业项目落地。由于对农村产业项目碳排放要求更严格,能够达标符合的项目较少,因此新项目投入增速放缓。即使符合碳排放要求的项目也会对未来碳排放要求产生较高标准预期,进而避而远之。另一方面,不利于现存非农产业项目做优做大。对碳排放的高要求往往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其市场竞争力。农村产业发展短暂性减速不利于农民就业,影响其收入水平。产业发展是生活富裕的基础,物质生活富裕是精神生活的前提,产业发展短期内放缓必然影响农民生活富裕进程。如何克服碳减排可能导致农村经济阶段性放缓进而影响农民生活富裕进程值得深入研究。
四、碳达峰、碳中和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一)加大低碳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低碳农业技术的应用对农业生产领域的碳达峰、碳中和中具有重要作用,加强高效低碳农业技术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普及应用是实现农业生产碳减排的重要举措。一是以农民需求为导向推进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增强基层农业技术部门与农民之间的互动交流,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发现农业生产在低碳减排中遇到的问题。农业技术的研发应以现实的农业生产需求为导向,只有与农民互动交流才能发现真实需求,推进低碳技术进步,实现技术进步对农业低碳发展的推动作用。二是提升农业技术部门服务能力,提高低碳农业技术可获得性。先进的农业技术只有得到普遍应用才能发挥低碳减排的作用,必须将在实验室或者在农田实验过程中研发的新技术推广应用。基层农业部门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具有重要作用,要不断完善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重点保障其经费支持,促进其服务能力提升。三是引导农民积极采用高效低碳农业技术。不同农户对新技术应用的预期成本、收益及风险的判断不同,使其对低碳减排农业技术的采用具有差异性。因此,应根据不同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的差异化认识,采取适宜的推广策略激发其应用低碳农业技术的积极性,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激发农民群众对农村第二、三产业运营的监督作用 村容村貌改善、垃圾处理及厕所革命等硬件设施的提升是农村生态宜居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处理好这些问题的同时应注意到农村非农产业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其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已不可小觑,应加大对第二、三产业运营的监督管理。此外,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村第二、三产业的监督有利于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一方面,加强高污染高排放等违法行为监督宣传,增强农民参与监督的意识。让人们形成监督违规行为人人有责的理念,以主人公精神积极参与农村生态宜居环境建设,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朝向低碳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对高污染高排放行为反面宣传,增强农民对违法违规行为辨识。由于第二、三产业高碳排放行为具有一定隐蔽性,农民对于高排放行为可能存在认知不清的情况,对此应该加强相关知识技能的宣传,尤其是加强违规行为反面案例的传播,提高农民对高污染高排放行为的辨识能力,有利于加强对农村第二、三产业运行的有效监督,助力打造农村生态宜居环境。
(三)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科普宣传增强农民减排意识 利用优质科普资源,通过线上线下开展碳达峰、碳中和主题宣传,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理念深入农村,提升农民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理解与认识。普及过量碳排放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相关知识,让农民群众意识到低碳减排的紧迫性、必要性。通过宣传让农民认识碳达峰、碳中和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意识到其自身低碳减排行动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重要性,增强农民低碳减排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在农村形成循环利用、低碳减排的生产生活方式,营造低碳减排的良好氛围,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四)建立健全农村低碳减排法制建设 健全的低碳环保法律法规细则是农村环境治理法制化的基础,农村的碳排放及环境污染不同于城镇的情况,而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基本是围绕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而制定,涉及农村碳排放等环保问题的内容相对较少。根据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规划,针对农村复杂的碳排放途径及环境污染情况制定专门的农村环境治理法律法规,对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工业污染、旅游业污染,以及由于这些污染引致的碳排放做出细化规定,使农村的碳排放及环境污染的治理有法可依。对于农村生产生活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应当承担的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具体化,以农村治理法治化引导农村生产生活等各项活动低碳化,强化碳达峰、碳中和在农村治理中的赋能作用。
(五)避免长期目标短期化 在农村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对农民生活富裕质量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面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该目标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深入推进将对农村经济产生深层次影响,并直接影响农民的高质量生活富裕目标的实现。短期内提高对碳排放的要求,可能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不利用农民收入增长及富裕水平提升。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农村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必须坚持稳妥优先原则,不能将碳达峰、碳中和长期目标短期化,必须结合农村发展的现实状况因地制宜、分步骤、分层次有序推进,合理规划长期目标在短期的具体任务,避免将碳达峰、碳中和的长期目标短期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保障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推进过程中农民生活富裕水平稳步提升。
来源:《贵州社会科学》2022年第06期 作者:张广辉,博士,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字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 关闭窗口 】 |
全部
访谈对话
专题论述
专题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