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 > 专题论述
海参产业重构来势汹汹从2013年开始,海参产业开始重构。从上游的育苗产业,到养殖户到生产企业再到销售终端,海参市场进入全行业郁闷期。实际上,这是海参产业和市场去泡沫化的进程。原来高高在上的高档海参价格正在回归理性,朝着平民化的方向发展。养殖户、海参加工企业、经销商的日子虽然不太好过,但对于海参产业发展来说,这样的阵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在海参从礼品市场转型到平民消费、大众养生市场的产业重构中,海参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 在海参上游的育苗产业,绝大多数企业遭遇过度发展的危机:大量的海参种苗积压,庞大的育苗水体和繁殖能力空置。海参育苗企业陷入空前的迷惘和失落中;在海参加工企业中,销量在2到3个亿的企业已经没有利润可言了,销量更小的企业只能硬着头皮赔本赚吆喝;在全国近两万家海参专卖或经销商终端,原本做过粗略的统计:滞销是普遍现象,转型或另谋出路成为超过半数海参经销商的选择。 在海参产业重构期,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重构市场秩序的关键力量其实是价格。海参产业的飞越式成长,仍旧没有脱离水产业粗放发展的窠臼,是以概念炒作、价格炒作在礼品经济中异军突起,成为一个虚火旺盛的泡沫化市场;而海参企业的基本面依然是初级的、粗线条的。因此,这场海参产业重构将以价格为武器,去除海参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泡沫,回归平民消费、大众养生消费。2014年春参的价格,已经很明显地表现了市场去泡沫化的速度和力度。 在海参产业重构来势汹汹时,上中下游企业都无法回避这种产业重构的市场化力量。一些海参巨头通过大力度推广概念、推出所谓新品试图挽回市场颓势,一些海参企业纷纷挺进电商开辟新战场。实际上,在产业失序、产品发力、市场遭困的整体行业环境中,战术性策略很难对产业和市场产生有效的影响。中国海参的根本问题是渠道模式的问题,是企业对接消费者的方式方法问题,这是所有海参产业的从业者都绕不开的坎。 从产业形势而言,中国海参产业将进入一到两年的调整期。在调整期,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将迎来深度调整与重构。2010年8月份,我就提出海参行业变局的观点;2013年7月,在中国海参高峰论坛上,我提出了海参进入白银时代的研判。从今年的产业格局和走势看,海参产业的去泡沫化速度、力度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如果我们以历史的经验去推导未来,可能就陷入刻舟求剑的错误泥潭。 从消费市场而言,高端海参市场的压力会更大,因为限制三公消费的政策不会、也不可能逆转。因此,定位于高端的海参品牌将承受更大的销量压力。但在平民消费和大众养生市场,海参的产品利益正以燎原之势在全国各地被认知、被消费。2014年,进口海参增量迅猛,尤其是日本的关东辽参,价格坚挺,稳中有升。在山东青岛、烟台等地,大量的海参重度消费群体对于国内养殖海参的品质有疑虑,转而消费进口的、更低价的野生海参产品。产品知识的普及是海参消费市场不断扩大的动力,而不断趋低的价格则驱动海参走向更多的家庭消费。 从海参企业的运营而言,从产品到品牌、从渠道到终端这些企业基本面的课题,依然是海参企业的关键。从2014年开始,海参企业不敢花钱,也没有那么多钱可花,因此回归企业基本面来思考市场重构的解决之道是当务之急。海参企业需要关注三个误区: 误区一:饮鸩止渴的概念炒作。很多企业认为三公消费没有了,高端商务、家庭的消费还是空间巨大,于是开发新的概念,打造所谓的“革命性新品”。实际上,概念炒作是海参营销的魔障。高端商务、家庭消费是一个呈现横向水平式分布的碎片式社群,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知已经十分透彻,掩耳盗铃式的概念炒作和换汤不换药的产品改造除了吸引眼球,很难形成市场力量。 误区二:借尸还魂的保健品营销套路。很多海参企业借助保健品的会销战术开展推广,或者借助媒体办公大楼或媒体的公信力开展突击营销。借尸还魂的保健品营销术,以低价或者高额礼品忽悠贪小便宜的顾客,只谋求短期的销售轰动效应。这种路子多做几次,在一个市场就失去了新鲜感和吸引力,很难形成持续的推广力量。 误区三,盲目茫然地挺进电商。O2O的概念甚嚣尘上,海参企业也纷纷挺进电商。在海参产业近千亿的市场,海参作为生鲜(干鲜)品类,所有海参线上销量总和占比不到2%。生鲜、干鲜品类的配送问题、产品服务问题、品质体验问题等等诸多问题短期内很难解决; 在中国海参产业重构期,回归行业基本面,谋求产业秩序的合理、产业组织的有序、市场环境的改善是当务之急。海参企业的品牌营销,需要深度研究价格趋低这个产业杠杆的巨大力量,检核营销核心要素,从战略层面解决海参产业和市场的未来课题。 课题一,价格趋低产业杠杆之下的产品设计 海参产业重构中,产品设计将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在海参高速发展的2007-2012年,很多大连海参依靠形象、价格、市场地位建立起品牌;在礼品市场全面受限,企业产品与市场需求全面脱节时,盲目追求高大上的产品或品牌策略,将让企业走向不归路。价格趋低产业杠杆之下的产品设计,需要对接市场,而不是跟市场对着干。 因此,海参的产品设计,需要切实地关注消费者对海参既有产品形态的性价比认知。这就是海参产品的价格认知区隔——不同的产品形态,消费者实际上在心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价格承受区间,例如半干、盐渍、水发类、即食类海参。 课题二,价格趋低产业杠杆之下的渠道模式 在价格趋低的产业杠杆之下,海参的传统专卖店、直营店模式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商海参专区、大连万达华府海参商圈、济南海参专卖商圈已经东北、华北、乃至全国各地的海参专卖店,都陷入集体低迷、滞销的郁闷局面。 海参企业的渠道模式实际上十分初级而原始,海参企业对于渠道终端的营销推广和管理服务,基本上没有。重新审视厂商关系,审视渠道终端精耕对于海参产业重构的价值,是海参企业需要补足的短板。相比较于白酒行业的渠道发展而言,海参产业的渠道模式可以从白酒区域经销商的成长中获得诸多经验。因此对于海参产业而言,渠道模式的发展不是去寻找或者创建新渠道,而是精耕细作传统渠道!变简单的产品供应为产销链条的构建,变粗放的买卖关系为厂商一体的区域运营,变粗暴的压货销售为精细化的区域推广,由粗到细,由浅到深地开展渠道升级是海参企业制胜未来的重要路径。 课题三,价格趋低产业杠杆之下的营销模式 在价格趋低的产业杠杆下,海参企业的营销模式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焦点一是渠道模式如何有效对接消费社群,二是如何实现品类的快消品化。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就不能依靠海参产业固有的操作模式“抢资源、找市场”老路子,而需要先营后销。 在价格趋低的产业杠杆下,海参产业模式正在急剧地发生重构。很多业内人士看空海参未来的发展,担心海参产业重蹈鲍鱼产业的覆辙。从海参的市场化程度而言,这种担忧是多余的,是杞人忧天。在海参上中游产业,南北方的产业重构正在融合、整合中推进;在海参市场链中,大量的经销商、餐饮运营商或者业外资本,以汹涌之势进入海参产业。 产业组织的整合将让海参回归更加理性的发展轨道。在产业秩序重建的进程中,海参产业的竞争力将更多地在市场链、消费链中表现出现,而不仅仅是上中游产业链。精品化、多样化的养殖模式和产销体系,将让市场和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 原本品牌营销机构认为,在这一轮凶猛的产业重构中,海参产品设计和价格定位将更加平民化;海参渠道的重建与升级,将更加立体化、精细化;海参品牌的塑造与推广,将更加注意品质、文化和消费价值;海参企业的运营和管理,将更加注重质的增长和市场规律的遵循。虽然海参陷入全行业的低迷,但面对未来,我们也毋须太过悲观,但也不能有任何幻想。只有老老实实地根植大众养生消费,根植食材市场,踏踏实实地做营销,做市场,海参产业将迎来理性的发展时代。 来源:中国水产频道 【 关闭窗口 】 |
全部
访谈对话
专题论述
专题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