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 > 专题论述

我国肉鸡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产角度——肉鸡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在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消费角度——鸡肉是我国第二大畜禽生产和消费品,在当前我国肉类产品供给紧平衡的状况下,肉鸡产业的发展为改善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提供动物蛋白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未来畜禽产品供求关系日益紧张的大背景下,肉鸡因其具有较高的饲料报酬率、较快的生长速度以及较低的销售价格,在缓解我国肉类产品供需压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现我国肉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无论从生产角度还是消费角度,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我国鸡肉需求分析
  
  1 我国肉鸡产品消费的历史趋势及现状
  
  (1)人均鸡肉消费水平及占肉类消费比重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前,受整个供给约束的限制,我国畜产品消费处于低水平阶段,鸡肉消费也不例外,人均消费鸡肉量不足1千克,到1978年,全国鸡肉总消费量仅为104.15万吨,人均鸡肉消费量也仅为1.08千克。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5年的畜牧业流通体制改革,使得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畜产品供给迅速增加,再加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对肉类产品的消费明显增加,其中家禽产品,尤其是鸡肉消费的增长最为明显。
 
    随着城乡居民肉类消费量的增加,肉类消费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鸡肉消费数量和消费比例增长迅速。

  (2)我国肉鸡产品消费城乡差异明显
  
  目前,城镇居民是我国鸡肉消费的主要群体,占城乡居民鸡肉消费总量的比例超过70%,农村居民消费只占不到30%。
  
  而在改革开放之初,城镇居民鸡肉消费比例仅占城乡鸡肉消费总量的44.03%。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鸡肉消费占城乡居民鸡肉总消费的比例整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农村居民消费比例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
  
  可以看出,这一变动趋势产生的原因:一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比例有了很大提高。二是城镇居民年均消费量增长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使城乡居民鸡肉消费绝对差距逐步扩大。

  可以看出,城乡居民鸡肉消费相对差距在缩小,但绝对差距却在扩大。相对差距由1978年的3.60倍减少到2.43倍,绝对差距由0.55千克扩大到4.21千克。
 
  (3)肉鸡产品户外消费不断增长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户外消费已经成为肉类消费的重要方式。可以推断,我国城乡居民鸡肉产品的户外消费比例已经接近40%的水平。
  
  (4)肉鸡产品消费地域分布广泛,但地区间存在差异
  
  鸡肉是我国消费人群最广的肉类食品。我国有10个不吃猪肉的民族,在江南,嫌牛羊肉有膻味而不吃的人大有人在,而唯鸡肉全民皆宜。
  
  鸡肉是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肉类消费品。当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差异性大,肉鸡产品的供应方式以及居民的饮食习惯复杂多样,因此地区间和省际间肉鸡产品的消费存在着明显的区域特征。从消费习惯来看,中国南方尤其是两广、闽、浙、苏、沪等省市偏爱黄羽肉鸡,其中浙、苏、沪消费黄羽肉鸡有一定的季节性,而两广、福建三省则是常年消费,且消费习惯排斥白羽肉鸡。而北部地区则对肉鸡羽色没有选择,但基本上以消费白羽肉用仔鸡为主。黄羽肉鸡以活禽形式上市最为普遍,白羽肉鸡则多以屠宰整装或分割的形式上市。
  
  2 影响我国鸡肉消费的因素
  
  (1)拉动我国鸡肉消费增长的因素分析
  
  ①居民收入水平增长拉动鸡肉消费增长。收入水平是影响人均畜产品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从1978年的171.19元增长到2011年的14581.95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4.42%。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一方面拉动了户内人均鸡肉消费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促进了居民消费性支出中用于在外就餐的支出逐步增加,也拉动了居民人均户外鸡肉消费的迅速增长。根据调研分析,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鸡肉消费的户外消费比例达到27.51%。
  
  ②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动带动鸡肉消费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数量从1978年的96259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134735万人,增长了1.40倍,人口数量的增长极大地带动了肉鸡消费总量的增长。同时,我国城镇化水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中也有很大提高,城镇人口所占比例从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11年的51.27%,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鸡肉消费的增长。
  
  ③价格优势促进鸡肉消费增长。价格是影响畜产品消费的又一重要因素。生产周期短、饲料转化率高是肉鸡生产相对于猪、牛、羊等其他畜禽品种所具有的显著优势。较高的生产效率使肉鸡生产拥有显著的低成本优势,因而使鸡肉销售具有了显著的低价格优势。价格优势使鸡肉产品在国内畜禽消费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制约我国鸡肉消费的因素分析
  
  ①公众认识上存在误区制约鸡肉消费。媒体冠以“速成鸡”进行夸张报道,使消费者错误地认为鸡肉都是含有激素的。国内的确有个别不法生产商在肉鸡饲养过程中违规使用了激素药品,但不合格产品只占市场销售所有产品的很小比例。而不客观的舆论宣传严重伤害了消费者的购买积极性,造成了鸡肉产品市场的混乱,使消费者对鸡肉产品的质量安全产生严重质疑。
  
  2003年以来家禽业经历了几次大的禽流感疫情,由于媒体在报道时主要是侧重于发布将禽流感的危害和严重程度的信息,而报道企业食品安全的声音较弱,信息强弱不对称,致使消费者担心安全问题不愿意购买鸡肉产品,每次禽流感都让鸡肉产品的消费逃脱不了大幅下滑的命运。
  
  ②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制约鸡肉消费。部分小养殖户用药不规范,出栏毛鸡收购企业由于受到检测方法、标准、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检测过程往往流于形式,致使养殖环节药物残留超标成为影响我国鸡肉产品质量的重要原因。目前,仍有部分小加工企业条件差、加工过程不规范,产品质量难以控制,甚至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以谋取利润,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破坏了整个肉鸡产业的形象。
  
  3 我国鸡肉产品未来消费预测
  
  考虑到未来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人口数量、城镇化率及消费者收入水平、畜禽产品市场消费量增幅出现波动的可能性及其他不可预见因素,结合最近几年鸡肉产品生产和消费变化趋势,利用局部均衡理论构建我国鸡肉产品供需模型,对未来不同时期鸡肉产品消费做出预测。
  
  随着人口增长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肉类消费量将不断提高,但肉类消费增长速度将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二 鸡肉国际供给潜力分析
  
  1 鸡肉生产现状
  
  2010年,全球商品肉鸡存栏195.7亿只,出栏553.3亿只,鸡肉产量8654.5万吨。自1961年以来,美国、中国和巴西一直是世界肉鸡产量前三位的国家。美国一直保持第一位,中国在大部分时间保持第二位,只在1980~1985年短暂被巴西小幅超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肉鸡的国际份额有所下降,已由1961年的34.5%下降到2010年的19.6%;中国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总体呈上升趋势,只是在1971~1981年出现下滑;巴西一直保持上升势头,印度、俄罗斯、阿根廷、泰国、伊朗的份额也呈上升态势,墨西哥的份额稍有下降。
  
  2 鸡肉进出口现状
  
  2010年世界出口鸡肉1163.2万吨,占总产量的13.4%。巴西是世界第一大肉鸡出口国,出口量为346.1万吨,巴西和美国的出口量占世界的58.1%。巴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量出口鸡肉,2000年以后出口增长速度更是急剧加快,并最终于2004年首次超过了美国。2010年荷兰人口占世界0.24%,但出口鸡肉量占世界的7.5%。2010年世界各国进口鸡肉共1069.5万吨,占总产量的12.4%。中国香港是进口量最多的地区,为101.1万吨,其次是中国大陆69.1万吨、沙特阿拉伯64.5万吨、俄罗斯60.3万吨。相对于鸡肉出口情况,世界鸡肉进口的国家较分散,且变动较大。2001年俄罗斯是世界第一进口大国,进口量占全球进口总量的19.0%,但2010年下降到第4位,而且进口量呈现大幅下降态势,2010年进口量是2001年的49.4%;沙特阿拉伯、墨西哥的进口呈增长态势,分别由2001年的4.5%、3.5%上升到2010年的6.0%、5.0%。
  
  3 鸡肉消费现状
  
  发展中国家年人均肉鸡产品消费量相比发达国家较低。目前,美国、巴西年人均肉鸡产品消费量超过40kg;1990年,美国人均肉鸡消费量超过猪肉,达到31kg/人。2003年,美国人均肉鸡消费量超过牛肉,达到43kg/人。
  
  中国香港肉鸡产品年人均消费也达到40kg左右,中国台湾约25~28kg,而中国大陆地区肉鸡产品年人均消费量不到10kg,2010年为9.3kg,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这一定程度表明中国大陆肉鸡产品市场发展潜力很大。
  
  南美洲是禽肉人均消费量增长最多的地区。禽肉人均消费量最大的依旧是美国(49.8kg),增幅最大的是印度,达116.67%,但绝对增量最大的国家是墨西哥的10.4kg。
  
  在过去30多年中,禽肉消费是法国唯一保持增长的肉类,人均消费量由1970年的12kg增长到2000年的25kg。尽管如此,禽肉消费仍然排在猪肉(38kg)、牛肉(28kg)之后,位居第三位,世界各地肉鸡产品年人均消费情况。
  
  三 我国鸡肉供给能力分析
  
  1 我国肉鸡生产历史趋势及现状
  
  肉鸡产业是我国畜牧业中产业化程度最高的,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肉鸡生产国。
  
  (1)肉鸡生产总量及占肉类比例持续增长。
  
  (2)规模养殖比重明显上升。
  
  2000~2010年我国肉鸡规模化养殖出栏数量占肉鸡总出栏数量的比重呈现比较稳定的上升趋势,从50.07%上升到85.73%。
  
  从表12可以看出,2010年出栏肉鸡2000~9999只的小规模场、出栏肉鸡1~5万只的中规模场、出栏肉鸡5万只以上的大规模场,出栏肉鸡占全国规模养殖场总出栏数的比例分别为20.78%、40.47%和38.75%。中大型规模的肉鸡饲养已经成为我国肉鸡规模饲养的主要模式。
  
  (3)我国肉鸡生产区域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我国肉鸡饲养区域十分广泛。近年来,除西藏、青海和宁夏等地饲养量极少以外,其他28个省(市、自治区)都有规模不等、数量不一的肉鸡饲养,但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华北和东北等地区。2010年,山东、广东、江苏、广西、辽宁、河南、安徽、四川、河北、吉林和湖北11个产量超过45万吨的省区鸡肉产量达887.25万吨,超过全国鸡肉总产量的75%。
  
  1985~1995年是我国肉鸡产量增长速度最为迅猛的十年,同时也是各主产区增长速度最快的十年,在这十年中我国肉鸡主产区的区域格局也发生了一些较为明显的变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肉鸡产量增速明显放缓,主产区的区域格局也基本稳定下来。
  
  2 保障我国鸡肉供给能力面临的主要挑战
  
  (1)产品价格波动,生产成本不断攀升
  
  雏鸡、活鸡和鸡肉价格频繁波动,特别是雏鸡价格波动幅度过大,对养鸡业形成很大负面影响。
  
  豆粕价格居高不下,玉米价格再创新高,饲料价格上涨,以及石油涨价和自然灾害影响引起运输成本增加,加上工人工资提高,引发肉鸡生产成本全面上扬,加大了养殖风险,挫伤了养殖积极性。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8年的分析数据,中国是肉鸡饲料生产成本最高的国家,比阿根廷高出67%,比美国高40%多。我国活鸡生产成本仅次于欧洲,位于世界第二,高出阿根廷85.7%,比美国高20%以上。
  
  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的数据,1990~2010年我国肉鸡生产成本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2.55元/千克上升到2010年的9.81元/千克,增长了2.85倍;但成本收益率并没有表现出上升趋势,波动幅度非常大,1997年最低,仅为0.04%,2004年最高,达到21.78%。
  
    可以看出,占肉鸡生产总成本约90%的三项主要成本是饲料费用、雏鸡费用、人工成本。生产成本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人工成本,增长了5.67倍;其次是饲料费用,增长了3.66倍;雏鸡费用增长了1.08倍。
  
  (2)饲养管理水平低,标准化程度不高
  
  我国肉鸡养殖基地主要在农村,饲养基本条件、饲养管理技术和人员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饲养设施方面,由于缺乏合理而又规范化建筑的鸡舍,缺乏良好的保温、降温系统,以及机械通风设施等,威胁到鸡群健康,造成较高的发病率。
  
  很大一部分农户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环节比较薄弱,部分农户对所用药物不了解,存在乱用药的现象,加大了治疗成本,降低了治疗效果,农户平均每只鸡的防疫治疗费用甚至比企业标准化养殖高出50%。部分农户由于用农副产品如玉米、糠麸作为肉鸡的饲粮,没有考虑肉鸡的全面营养需要,使得饲料转化率低,生产成本高,饲养效益低,饲养周期长。
  
  (3)产品质量不高,药残超标现象严重
  
  肉鸡生产源头不规范,药物残留超标或含违禁药物成为当前我国鸡肉出口受阻的关键问题之一。由于肉鸡饲养周期短、密度大、发病率高,疫病种类多,在饲养过程中不得不使用大量抗生素预防疾病,这导致我国肉鸡产品药残事件屡屡发生,不仅影响了肉鸡产品的出口,也造成国内消费者对肉鸡食品质量安全的担忧。政府部门对兽药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监督不力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我国现有2000多家兽药生产企业,良莠不齐,而美国仅有1000多家,且均达到GMP标准。
  
  来源:《中国禽业导刊》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服务内容 | 广告规格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联系电话:13910411339    邮箱:1708193630@qq.com
www.food-sources.com    食品资源 Food Sources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5-2024
技术支持:上海纯点网络 沪ICP备170543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