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 > 专题论述
中国禽肉进出口情况及新市场开拓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禽肉分会肉食部副秘书长黄海千认为, 中国人均 GDP 越来越高 ,现在全球动物蛋白供应商都将目光聚焦中国市场,外资在加大布局,这便决定了本土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 应注重挖掘内需市场,以鸡肉产品类别的升级和冷链配送、电子商务版块,来促进人均禽肉消费的增加。 1 我国对出口禽肉产品的法律法规要求 《产品质量法》2000、《食品安全法》2009、《进出口商品检验法》2002、《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1991、《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6、《动物防疫法》2007、《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2005、《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1996、《进出口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第136号令2011《对外贸易法》2004、《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2001。 提出申请,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提交考察报告,复查,变更。 3 部分国家进口我国禽肉产品的检验检疫要求 禽肉是我国畜牧业中与国际接轨程度最高的肉类产业类型,目前我国禽肉产品可以出口的主要国家或地区有日本、欧盟、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目前我国主要出口熟制禽肉制品,供应香港等地区有一部分鲜冷及冻禽肉。 《GB16869-2005,鲜、 冻禽产品》2005、《GB2726- 2005熟肉 制品卫生标准》2005、《SN/T 0419-1995出口冻肉用鸡检验规程》1995、《SN/T0428-1995出口冻鸭、冻鹅检验规程》1995、《出口禽肉及其制品检验检疫要求(试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 212号文,2003。 日本:中国向日本出口热加工禽肉及其产品动物卫生要求,如经水煮、蒸或油炸使禽肉及其产品的中心温度达70 度或更高并保持1分钟或以上等。 欧盟: 欧盟围绕肉类卫生控制建立了完善系统的法规和规章,并根据食品卫生控制的发展和变化不断进行修订。欧盟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主要涉及动物福利、饲料卫生、加工卫生、官方控制、残留控制、产品标识、官方出证等内容。 4 进口禽肉检验检疫政策要求 《进出口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 136 号令(2011)、《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 144 号令(2011)、《进境动物植物检疫审批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 25 号令、《进境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管理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4 年第49号公告、中国与输出国家( 地区)政府签订的双边检验检疫协议、议定书、备忘录等。 我国对肉类进口采用双证管理,即肉类动植物检验检疫证和肉类自动进口许可证,检验检疫证由质检总局颁发,自动进口许可证由商务部颁发。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AQSIQ)要求,包括对进口肉类产品收货人备案及国外出口商、生产商的备案等相关要求。在商务部领取自动进口许可证之前,鸡肉进口各进口公司需要与所属省商务厅或局申请, 猪肉、牛肉、羊肉需要大宗农产品备案,鸡肉不是大宗备案商品。 1 禽肉出口的基本情况 纵观多年来的禽肉出口情况,发现每隔5年左右禽肉行业就会有一个标示性事件,如 2004、2005 年禽流感的爆发,2009年前后的药残超标事件,均对禽肉出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7年禽肉出口量曾达到约 40 万吨,在2008、2009年下降20%左右,2010~ 2013 年间再次攀高,约48万吨;并且,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仍呈现增长态势(见图1)。 2 禽肉进口的基本情况 中国禽肉进口主要是冻鸡肉,主要从巴西、美国、阿根廷、智利和法国进口,2012年新增加了从波兰进口。 2004年至2008年,禽肉进口总量呈上升趋势,从2009年至2011年受“双反”影响从美国进口禽肉直线下降,禽肉进口总量亦随之下降,而2010年以来从巴西进口禽肉量比往年上升较多,2012年和2013年进口总量有所回升,达到60万吨左右(见图 6)。 三 我国禽肉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前景 1 国际市场 (1) 开拓国际新市场或解决已有市场问题 我国是世界禽肉第二大主产国,较多的禽肉出口一条龙企业具备了国际市场竞争力,而欧美等进口国保护国内产业,另外,食品是各国国际贸易商品中管理最严格的,动物源性产品又是食品中最严格的,禽肉又是动物源性产品中最严格的,以上诸多因素决定了我国开拓国际新市场或解决已有市场问题的难度,必须构成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位一体的协同方案。 美国市场: 2007年,美国通过法案,规定“不得将拨款用于制定和实施有关中国禽肉产品输美”, 2009年10月 ,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签署《2010 年农业拨款法案》。该法案第“743 条款”对《2009 年综合拨款法案》第“727条款”作了修正, 规定在满足加强检验核查、增强措施透明度等要求后, 允许将拨款用于进口中国禽类或禽类制品。2010年世贸组织裁定美国针对中国禽肉采取的进口限制措施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中国向美国出口禽肉有所转机,但是仍然受到各种限制和挑战。阿联酋及中东:阿联酋是中国禽肉主要潜在市场之一,2004 年之前中国对其出口稳定,2004 年因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东南亚发生 H5N1 流感事件,阿方对我国关闭了市场。近年来我方正在积极做其迪拜工商会和阿联酋经济部和环境与水资源部工作, 希望起到实质性作用。 (3) 需要关注当前外贸形势 7月出口飚升至14.5%,但原因很可能是汇率波动造成的报关和生产时间错位有关,不宜解读为外需大幅提振。欧洲 PMI 也连续回落。中国出口存在明显的天花板。一是劳动力成本攀升导致出口竞争力遭遇瓶颈。二是全球经济仍未摆脱危机后的去杠杆过程,未来随着发达国家储蓄率的回升,其储蓄投资缺口将趋于收窄, 随之而来的是贸易逆差的收窄乃至逆转。短期回暖恐怕不会改变中长期的低速增长,指望出口超预期复苏值得考量。 与7月相比,8月份出口同比增速明显减缓,由14.5%下降到9.2%, 以后保持两位数增长基本不太可能。 现在欧美正在搞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TPP 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 如果我们不参与加入, 不仅仅是禽肉, 整个贸易都会受到影响。 (4) 努力走出去 现在全聚德、新希望等大型企业都在实行海外发展战略,相比较行业更应该学习美国家人禽蛋品出口协会(USPEEC)的做法,在出口国设立办事处,广泛开展各项业务活动,以推动本国出口业务的开展。 中国人均 GDP 越来越高,现在全球动物蛋白供应商均聚焦中国市场,外资加大布局,这便决定了本土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应注重挖掘内需市场。 传统企业在进行O2O转型的过程中,需要积累正确的零售经验,真正实现消费者从一站式购物体验到服务和效率的提升。要学会用互联网思维经营企业。通过打造极致产品,给消费者带来极致的体验。 1 以肉类出口带动国内消费水平的提升近年肉类出口意义不仅仅是创汇, 从行业角度看肉类出口是提高产业水平的重要途径。 通过迎接国外专家考察进行工厂改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 出口企业的内销产品生产水平也有所提高, 往往质量水平要高于只做内销企业的加工水平, 从而带动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 使国内消费与国际接轨。 媒体引导很重要。行业要联合起来应对媒体对我行业的不实报道。 媒体的报道能影响百姓的消费,要增强产业宣传力度,提高百姓的科学认知水平,从而引导百姓科学消费、放心消费。 中国从16~59岁有工作能力的劳动力人口总数中,在2012年已经见效,其人口总数比2011 年减少了345万人;随着城乡人口比例的变化,居民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2013 年人均GDP 为6767 美元,人均肉类消费总体增长。需要注重产品类别的更新和升级,促进人均禽肉消费的增加。 参照发达国家的规律,当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时,经济将进入下行调整周期,调整前投资、出口占重要比重的局面,将被调整后消费占重要比重的局面所取代。所以企业要大力开拓内需市场。 来源:中国禽业导刊 【 关闭窗口 】 |
全部
访谈对话
专题论述
专题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