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2017年市场规模可以达到1500亿元,冷链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规范化水平不高,如“断链”、“空链”、“标准缺失”等。就此,商务部搭建全国监控系统,集成所有冷链监控数据,全程规范冷链运输。
生鲜流通市场正成为电商和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的“必争之地”。
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生鲜电商的整体交易额约900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80%,并预计2017年市场规模可以达到1500亿元。
“去年全国冷链物流运输量已突破4000万吨,而在2012年左右这个数字是500万吨,翻了几倍的同时,也存在规范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也就是‘断链’、‘空链’、‘标准缺失’等。”9月27日,全国农产品冷链流通监控平台项目组首席专家江波接受记者采访表示。
据了解,为了解决生鲜冷链流通中的现实问题,商务部自2016年12月便成立了全国农产品监控平台项目组,通过财政支持,建立全国性监控平台,一方面充分利用冷库等设备保障冷链质量,另一方面也能打通数据互联互通的屏障,预计未来3-5年有明显效果。
生鲜冷链流通尚存瓶颈
种种迹象现实,冷链流通正被监管层给予颇多关注。
去年初,商务部、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国家邮政局、国家标准委制定了《全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专项规划(2016-2020年)》,明确将加快民生领域的电商物流发展,发展的基调则定在“冷链”上。自此,冷链流通便成为业内热点。
不过历经一年多时间,在9月27日重庆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农产品供应链大会上,多名专家在谈及冷链流通时,还是用到了“短板”、“瓶颈”、“规范性不足”等表述。
事实上,流通一直是生鲜市场的短板,尤其是冷链,让生鲜农产品的损耗率极高,使其走进城里颇为不易。
近两年随着农产品消费体量逐年增长和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商务部市场建设司产销促进处处长李鹏表示,2015年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量是4.37万亿,2016年就增长了10%以上,大到4.7万亿。“另一方面,消费者对进口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目前进口食品消费量占比17.7%,进一步推动了冷链物流的发展”。
尽管发展较快,但冷链流通水平仍然不高。据中信建设证券研报,我国每年消费易腐食品超过10亿吨,但果蔬的冷链流通率仅为22%,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95%的水平,流通环节损耗仍然较大,仅果蔬每年的流通腐损率就达25%,损失近千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到2018年底冷链产业体量是4600亿元,现在拥有商贸流通的车辆是2200万辆,冷链流动车辆在线注册只有14.7万辆,在途运行的只有11.5万辆。11.5万辆车24小时连续不断运作,也远远支撑不了4600亿的产值。”江波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冷链流通目前在硬件上还存在短板。
在李鹏看来,除了硬件数量上不足外,其在资源分布上也存在不均衡。“有的地方冷链过剩,闲置率较高,比如38个物流节点城市的冷库综合闲置率大概在15%左右,有点城市甚至达30%—40%,但同时也有地方配置还不足”。
搭建全国监控系统
事实上,冷链流通还存在规范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大家都说冷链断链,白天不开晚上开,运输的两头开中间断,这个情况很严重,直接影响了冷链产品的品质。”李鹏说。
多名受访人士认为,冷链在供应链的定位就是保障品位、提高供给质量,如果中间存在“断链”等问题,只有从源头上解决规范化问题,才能提高冷链产品品质,进而在价格上有所溢价后,进入良性循环。
江波表示,目前有80%的冷库为租用库,并非自用库,存在采集标准缺失、传输标准化缺失、冷链流通数据的协议标准化缺失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该事项已经纳入国家层面考量。据江波介绍,2016年12月28号商务部组织成立了全国农产品监控平台项目组,将标准化和信息化作为重要方面。“标准化是主要推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化想打造一个全国冷链的综合监控平台。这个监控平台的初期功能,对所有有资质的企业全程冷链,可以全程24小时的监控”。
据了解,今年8月商务部办公厅已颁布了《农产品冷链流通监控平台建设规范》(试行版),在财政支持下,集成所有冷链监控数据,将各个物流企业之间的数据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并进而体现商业价值,预计3-5年就有明显效果。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